【学工】法语活动月活动回顾 | 穿越时空,找寻自我——《1995年》影评精选

发布者:于喆睿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次数:10

37日下午,作为中心年度活动,上外魁北克研究中心在松江校区放映荣获加拿大吉尼奖提名的喜剧电影《1995年》。影片以荒诞笔触勾勒历史,带领观众穿越到1995年魁北克全民公投时刻,在黑色幽默中感受时代洪流下的人性温度。

电影放映前,魁北克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孔以恒先生以一段风趣的暖场视频拉开帷幕,为大家分享了电影的创作背景。当灯光渐暗,观众瞬间被拉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主人公作为电视台记者团队成员,为制作公投特别节目,意外卷入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实验”。摄像机镜头下的每个场景,都暗含着导演对身份认同的理解和探寻。



导演巧妙运用伪纪录片形式,让手持摄影与新闻画面交织出强烈的临场感。当银幕上闪过魁北克老街的枫糖浆店铺、冰球场外飘扬的蓝旗、咖啡馆里激烈辩论的市民,同学们感受到了魁北克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影片中的人物说着带有魁北克俚语特色的法语,更是为语言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鲜活的文化之窗。



电影结束后,带着对于魁北克文化的全新认知,学生们畅谈个人感受——或许这正是电影的魅力:在笑声中播种思考,让异域文化在共鸣中生根发芽。


观影心得


 20242班 臧思涵:

主角被抛入一档名为《赛跑》的真人秀——八名魁北克青年需在异国他乡拍摄“最能代表本土文化”的短片。这种设定本身即构成反讽:节目以“文化输出”为名,实则是消费主义对艺术创作的驯化。镜头内外的双重凝视(电视台的收视率压力与导演对主角的共情)形成张力,迫使观众反思:何为真实的表达?何为表演的生存?导演用轻松诙谐的语调表达自己的迷茫与思考,通过一场荒诞的真人秀竞赛,叩问艺术创作的困境与个体存在的意义。但影片并未沉溺于自怜,反而以荒诞消解苦难,也给了屏幕外的我们一些启示:让个体在碰撞中重新确认自我的坐标,在无数个微小个体的迷失与顿悟中,缓慢重生。


 20232班 李娴:

在电影中,Ricardo的自嘲与幽默贯穿始终。他对自己在参与《La Course》节目时的各种囧事毫不掩饰,这种坦率的态度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他在异国他乡时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文化的探索。这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知识的经历,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


 20233班 刘美彤:

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效率和生存的社会里,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如果不能养活自己,创作是否还有意义?但影片告诉我们,艺术并非为了迎合市场,而是为了表达自我、记录世界。里卡多的挣扎与坚持,恰恰展现了艺术工作者的真实状态——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前行,即使前方满是未知,他们依然选择拿起相机、拿起画笔、写下文字。影片的最后,里卡多的纪录片是否成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那个炽热的、敢于梦想的自己。而这,也许才是艺术的真正意义。


 20233班 范馨跃:

在文明与传统之间,正义与尊重之间,他该如何抉择?导演巧妙地通过里卡多的视角,让观众直面这一现实。在他一次次试图采访被割礼影响的女性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文化碰撞,还有一个年轻人试图用电影去揭露真相的执着。他不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而是一个被现实改变的纪录者。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去思考:面对根深蒂固的习俗,我们应当如何行动?是尊重,还是反抗?或许,答案并不唯一。但可以确定的是,《1995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艺术不仅是表达个体的梦想,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里卡多最终能否完成他希望的使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选择沉默。


 2024级研究生 邰玉剑:

1995年》的观看经历不仅是一场轻松的电影之旅,更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与文化碰撞的思考。影片以导演里卡多·特罗吉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异国文化中的挣扎与成长。让-卡尔·布歇的表演精准地刻画了主角的青涩与不安,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可信。影片延续了特罗吉标志性的自嘲风格,巧妙融合了X世代的怀旧元素,让人会心一笑。


 2024级研究生 沈禹立:

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青春的迷茫、友谊和爱情,还融入了魁北克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对话,刻画了一群年轻人在自我认同与社会期待之间挣扎的过程。主角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彷徨、冲突和妥协,这些情节让人产生共鸣,也引发了对青春和人生选择的思考。此外,电影的配乐和色彩运用巧妙地增强了怀旧氛围,使观众仿佛穿越回1995年的魁北克。总体而言,《1995年》不仅是一部青春电影,更是一幅展现魁北克文化与历史的生动画卷。


 2024级研究生 王静:

电影聚焦的不仅仅是主角在节目中“探索世界”的历程,而更是一种过往追忆和自我探寻。影片中的里卡多,在呈现禁忌话题时被评价为“并未亲身经历”的“欧洲中心主义”,信心满满提交作品却大受挫折;而三十年后仍然站在摄像机后的里卡多,则用轻松的口吻回溯了在异国切实体会到的混乱与无序,他选择把现实原有的模样“搬上”荧幕,而不再轻易主观评价他人的苦难。


特别鸣谢

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上海外国语大学魁北克研究中心于20011127日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上外魁北克研究中心以促进并支持魁北克省大学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和中国大学对魁北克问题的研究为己任,中心成立以来定期出版《魁北克通讯》,已成为我国研究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重要窗口。上外魁北克研究中心是中加双方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的结果,对促进两国相互了解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