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上外法语系教授菲利普致力于保护加强中法历史纽带——用爱来培养中法友谊

发布者:于喆睿发布时间:2025-01-10浏览次数:78




即便在上海生活了23年,菲利普·杰奎琳教授依然保持着传统法式打扮——出门戴贝雷帽、系法式围巾。菲利普从2021年起受聘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同时从事历史研究与艺术策展工作。“如果我有一个使命,过去20年里,基本上就是为保护和加强法中间的历史纽带而努力。”

菲利普非常珍视这一“特殊的纽带”,因为通过艺术和文化建立起来的纽带并不存在于所有国家之间。2024年,他获颁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感谢上海对我的认可。这是给我和我的团队的荣誉,让我们有更多能量与信心继续完成工作。”


揭开中法艺术交往史

一张摄于1930年的黑白照片,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中法交往史。照片上有时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巴黎高美)院长阿尔伯特·贝纳尔与4位中国年轻人,他们分别是画家刘海粟、张韵士夫妇,翻译家傅雷及画家张弦。“直觉告诉我,中国艺术界的几位重要人士,围聚于法国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身边,绝不会是个偶然。”菲利普谈到首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感受,而历史学者要像猎狗那样,通过小小的线头“牵”出尘封往事。

于是,从2007年起,菲利普就把学术重点放到20世纪早期中国留法美术生,尤其是研究在巴黎高美求学的徐悲鸿。菲利普认为,法国应该感到自豪——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在内,一批近代中国艺术家曾负笈于此。更重要的是,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家回国后,以西学中用的方式完成了对传统中国画艺的革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借他们之手,通过融合中西所长建立而成。这段交往史被写入他所作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浪潮》中,这本书成为研究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


以展览为媒推动文化交流

纵观近代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海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节点。林风眠、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刘海粟……众多艺术家从这里出发前往欧洲,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创作。因此,菲利普将上海定义为“实验室”的角色,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充分碰撞、兼容并蓄,最终取其精华融入中华文明之中。

过去十多年里,菲利普一直以展览为媒,推动两国文化交流。2013年,他参与筹办中华艺术宫特展“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2014年,他促成法国8家博物馆美术馆与徐悲鸿纪念馆合作,举办“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2019年上博举办“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86件展品来自巴黎高美和卢浮宫。作为策展人,菲利普告诉记者,展览得到两国各界大力支持,最终推动法国珍品顺利抵沪。

这些年,菲利普还在探索不同的作品展陈方式。“十多年前,大家还不习惯中西方作品一起展览,我们试图打破这种固有思维。”于是,林风眠和安德烈·克罗多、吴冠中与安德烈·洛特、徐悲鸿与阿尔伯特·贝纳尔……中外巨匠的作品在同一面墙上展出,甚至是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一起出现,菲利普通过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两国艺术流派间交融且细密的联系。


继续展现对彼此的爱

2021年起,菲利普在上外教授法国历史与艺术史。开课前,他在教室一角放上艺术雕塑,把画作按原尺寸打印出来后挂在墙上,再搬来多语种的艺术史书籍。即便这只是一门10多个学生选修的“小课”,但氛围感满满。菲利普告诉记者,要给同学看、听的是最经典的作品。

不仅如此,这位法国教授还把课堂延伸至展厅。他会带上研究生前往东一美术馆,现场讲解意大利画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作品的细节;也会与学生分享策展心得,如何在300平方米的空间内选择主题、布置作品、设计空间。

想象一下,年轻的中国学生也可以加入法国城堡的修复工作。”菲利普在憧憬两国青年进一步交流,“阿维尼翁城堡在修复一幅巨大的18世纪中国装饰画,这样的项目有很多,要让两国年轻人参与进来。”

中法有共同价值观,这在过去已经得到证明。但事物不是永恒的,这就要用爱来培养。我们必须继续在文艺领域展现对彼此的爱。”他强调。

希望我的学生既了解中国,也了解法国。”菲利普认真地说。


本文刊于202518日解放日报02版要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洪俊杰 日期:2025-01-08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1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