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回顾 | 研究生学术训练营: 跨文化视角下的法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 —— Samira BELYAZID 教授专场

发布者:于喆睿发布时间:2024-12-28浏览次数:10

 11月底至12月初,加拿大蒙克顿大学语言学教授Samira BELYAZID应邀来访法语系开展短期讲学,期间面向本硕博学生举办了四场系列讲座。BELYAZID教授围绕交叉文化、多元文化、跨学科研究及语言本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系师生分享了宝贵的学术经验并给予了有效的实践指导,参与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一:《交叉文化、多元文化与跨文化》



 1125日的讲座由博士生吴佳文主持,Samira BELYAZID教授以跨文化研究为视角,阐述了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实践价值。她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交流便利性和全球化进程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一些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合作,而另一些国家因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筑起“有形的墙”。随后,教授提出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共存共融)、交叉文化(文化间互动沟通)和跨文化(超越文化界限构建联系)三种核心文化视角,并结合案例分析其对适应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授强调同理心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她通过个人经历说明,即使语言不通,只要怀有开放心态和真诚愿望,非言语沟通依然可能实现。同时她呼吁培养批判性思维,倡导以包容态度接纳不同文化,并通过“善意传递”促进社会和谐。最后,她总结,跨文化沟通的核心在于意愿,而非语言,鼓励大家迈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合作。


讲座二:《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



 1127日下午的讲座由法语系教师黎鑫主持,教授以跨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全面剖析了跨文化的核心概念及文化多样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与挑战。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与跨学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教授指出,开放心态是理解世界各地文化习俗与多样性的关键。她通过实例展示了整合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审视复杂问题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理解研究对象,突破学科局限,开拓知识边界和创新洞察力。此外,数字技术也为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带来新机遇和挑战,要求当下的研究者适应时代需求具备数字技能和工具使用能力。


讲座三:《语言的起源、语言与话语》



122日的讲座中,教授从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出发,详细阐述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语言起源的问题。本场讲座由法语系教师曹帅主持。

讲座回顾了语言学研究历程,明确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通过案例阐释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同时关注语言起源问题,梳理了早期理论,并从人类学、心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此外,讲座还讨论了诺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FOXP2基因表达对人类语言能力的影响。教授最后强调,语言学研究需跨学科、跨文化,语言学家应具备包容态度和广阔视野。


讲座四:《外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123日的讲座中,教授深入探讨了21世纪外语教学的新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本场讲座由法语系主任王海洲主持。

讲座初始,教授剖析了外语学习的根本动机,为理解外语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讲座核心聚焦于外语教学法的创新,强调掌握软技能和创新的重要性。教授指出,21世纪学生需具备跨学科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则需掌握新时代教学技能。此外,她还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和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学伦理问题。在互动环节,教授回答了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结合的问题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Samira BELYAZID教授的系列讲座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再到语言的起源和外语教学的创新思路,涉及多个维度,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还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融入跨学科、跨文化视角。BELYAZID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深度,也有实践的广度,使参与的师生受益匪浅。期待法语系师生将本次系列讲座的收获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进一步促进自身学业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