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且听师说——跨文化背景下法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系列讲座 美之热爱 中法之间的美术交流——从历史到展览

发布者:颜姝婷发布时间:2020-12-03浏览次数:346

嘉宾简介

    Philippe Cinquini先生,法国夏尔戴高乐—里尔三大历史与艺术史博士。法国高等院校考古学与艺术史教授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理事。

作为文化遗产展览策展人,他曾先后担任“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从学院到沙龙——法国梦珍藏展”的主策展人、“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展(1911—1949)”专题策展人、“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的主策展人。Philippe Cinquini先生自2007年起从事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及当时法国艺术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历时十余年完成著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浪潮》,即将在中法两国出版。

1130日,Philippe Cinquini先生为法语系师生带来“美之热爱 中法之间的美术交流——从历史到展览”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是研究生学术训练营:跨文化视角下的法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系列讲座第四讲。讲座由王蓓丽老师主持,外事秘书葛丽君老师出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讲座伊始, Philippe Cinquini先生指出,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由经济、政治构成的国际关系,艺术是中法关系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法艺术交流可追溯至百年之前。

作为策展人,Philippe Cinquini先生认为自己的工作既像导演又像作家。策展人需要像导演一样讲述每幅作品独有的故事,又要似作家一般大量写作,甚至进行文学创作,这背后还包括海量调查工作。策展人的工作从“一张白纸”(Page blanche)开始,既要与博物馆沟通,请求对方提供重量级作品,又要像电影选角一样挑选作品,构思完成希望讲述的故事,并安排展出日程。

Philippe Cinquini先生将策展人的工作概括为“塑造一场展览”(fabriquer une exposition),坦言自己很喜欢“fabriquer”一词,因为策展人的工作在于为概念提供“血肉”,为想法提供物质现实,从无到有塑造一场展览。展出中每个细节都很重要,甚至是展厅墙壁的颜色也要与意蕴相符,物质材料与精神思想高度匹配。

Philippe Cinquini先生围绕其作为策展人策划的四场展览,进一步向我们介绍了中法艺术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展览中的具体表现。

Philippe Cinquini先生首先介绍了2013-2014年举办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Shanghai-Paris, Art Moderne Chinois )。该展览创新了中法绘画作品的展出方式,将中、法两国作品并排展示。比如将曾经留法深造的中国近现代艺术中杰出的绘画巨擘—林风眠先生的画作与其好友—20世纪初法国画家安德烈·克罗多(André Claudot)联合展出。通过欣赏两幅大小对比鲜明的绘画作品,参观者能切身体会中法两位绘画大师的情谊渊源及风格异同。

Philippe Cinquini先生介绍的第二场展览为“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Un Maître et ses Maîtres, XU Beihong et la Peinture Académique Française)。20世纪初,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有志之才赴法学习艺术,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带去法国,又将法国艺术精髓传到中国。这批留法艺术家在法国探索艺术之路的经历,也正是中国美术在现代化道路上探索前进的真实写照。

Philippe Cinquini先生还谈到切身实地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认为每件作品都如同拥有血肉肌肤的生命体,值得我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种观展体验是任何虚拟现实技术加持的线上参观都无法企及的。

讲座提到的第三场展览是“从学院到沙龙——法国梦珍藏展”(De l’École au Salon, un Rêve Français)。展览先后在北京和昆明举办,期间展出了法国艺术沙龙中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品,包括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展出的安格尔(Ingres)的《朱庇特与忒提斯》(Jupiter et Thétis)、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弗朗索瓦·拉伯雷像》(Portrait de Rabelais)等。

Philippe Cinquini先生表示,此次展览把同一画家学生时代与大师时代的作品一同展出,让观众得以通过展览,感受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变化及风格延续。另一方面,对法国而言,19世纪的美术发展反映了科学与民主的进程。Philippe Cinquini先生以蔡元培先生深受法国和德国影响为切入点,表示虽然蔡元培先生在思想上颇受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则极力推崇以法国为学习典范,进而阐述了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到法兰西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中法两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紧密联系,正是这样的联系,成就了中法艺术的广泛交流。

Philippe Cinquini先生向我们介绍的第四场展览是“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La Naissance des Beaux-Arts, du Grand Siècle à la Révolution)。透过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收藏的珍品,我们可以领略路易十四至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艺术发展的澎湃历程。在谈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艺术成就时,Philippe Cinquini先生表示,他对凡尔赛宫情有独钟。他认为,凡尔赛宫似乎就从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类比中国,他提到,圆明园遗址是他看来世界上最美丽的“废墟”。中法两国在宫殿建筑设计上也有过人的相似之处。他进一步解释道,凡尔赛宫就像圆明园,而卢浮宫则像紫禁城。圆明园遗址恢弘的气势令现代人感动。当我们被过去的作品打动,我们就像当时的公众一样,找到了共情点。他表示自己虽喜欢国际性的现代艺术,更热爱富有民族独特文化印记的艺术作品。

Philippe Cinquini先生还特别介绍了珍藏展中展出的雕塑作品,其中有让-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的《卢梭半身肖像》(Buste de Jean-Jacques Rousseau),以及其1792年的青铜雕塑作品《伸展手臂举过头顶的解剖形态》(L’écorché bras levé)。他解释说,雕塑的手势象征着18世纪人类不再相信上帝,而是以公民丈量一切的姿态自处。

提到策展背后的工作,Philippe Cinquini先生表示,勤做手工活、搭建展出场地模型、制做展品名录是行之有效的展览筹备方式。同时,他也主张策展人要多读书,广泛涉猎不同领域,尤其要阅读经典。

结语部分,Philippe Cinquini先生提到了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在文学月刊《两个世界评论》(Revue des deux mondes)上 发表的《中国世纪与知己戴高乐》(Le Siècle de la Chine et De Gaulle intime)一文,提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成为世界强国的同时,中国如何弥补文化软实力的不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葛丽君老师问起是什么让Philippe Cinquini先生对中国的美术及徐悲鸿等大家产生兴趣,Philippe Cinquini先生表示,美术与展览都极富趣味、让人为之热爱。而他与中国的“红线”则来自机缘巧合,机遇也是影响人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Philippe Cinquini先生更透露,他的下一步计划是筹备“安格尔、毕加索、徐悲鸿艺术展”(IngresPicasso, Xu Beihong),令人期待。

本次讲座丰富了在场师生对艺术策展工作的认识,更增进了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法美术交流的认识,为师生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和思考。讲座从美术交流这一独特视角阐述中法关系,在场师生受益匪浅。